
2025 年11 月15日,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街区,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青石板路上已响起密集的脚步声。身着汉服的姑娘提着竹筒茶款款而行,裙摆扫过墙角新生的青苔;平江河中,摇橹船载着游客缓缓驶过,船娘的吴侬软语与两岸老宅的白墙青瓦相映成趣;大儒巷里,老阿婆的梅花糕小摊冒着热气,甜香与远处传来的评弹唱腔缠绕在一起。这一天,平江街区单日入园人数达到 62910 人,实时在园峰值 2049 人,虽未触及 102371 人的日最大承载量配资炒股论坛平台,却已然勾勒出这个深秋最火爆的旅游图景。令人称奇的是,在昆曲博物馆前,一阵清丽婉转的《牡丹亭》唱段引来游人驻足,吟唱者并非昆曲名角,而是一台头戴水钻头面、身着机械外壳的 “赛博昆曲娘” 机器人,金属机械臂与古典头饰形成强烈视觉反差,让围观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 “古风与科幻交织” 的奇妙瞬间。

这片拥有 2500 多年历史的古街区,完整保留着南宋《平江图》中 “水陆并行、河街相邻” 的双棋盘格局,8000 多户原住民在此世代居住,让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,又不失生活的烟火气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盛赞其为 “城市复兴的范例”,而在这个深秋,平江路正以 6.3 万游客的热度证明: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交融,正是中国古城活化的核心密码。

一、千年格局不灭:“修旧如旧” 守护古城肌理
平江路的珍贵,首先在于其 “活态传承” 的历史格局。从拙政园以南延伸至相门城墙下,这条全长 1606 米的街巷,东傍平江河,西接大儒巷、悬桥巷等数十条小巷,河街相依、桥巷相连,完美复刻了江南水城的经典风貌。走在街区深处,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,也没有为旅游开发而清空原住民的刻意雕琢,取而代之的是 “老苏州” 真实的生活场景:斑驳的木门内,老人坐在竹椅上晒太阳,手里摇着蒲扇闲话家常;巷口的杂货铺里,酱油、黄酒的香气混杂着肥皂的清香,货架上的搪瓷缸子还印着几十年前的图案;河边的石阶上,有人在洗菜浣衣,水声潺潺与远处的评弹声交织,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。

这种 “活着的历史”,源于苏州对古城保护的长久坚守。早在 1986 年,平江路就被列入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,2002 年起实施的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,坚持 “修旧如旧、最小干预” 的原则,拆除违章建筑、疏浚河道、铺设石板路、将管线入地,让古街区再现原汁原味的江南风貌。不同于许多历史街区 “大拆大建” 的开发模式,平江路始终拒绝 “空心化”,8000 多户原住民的保留,让街区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气息得以延续。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曾高度评价:“从全城的格局、风貌以及高度控制来讲,苏州堪称绝顶之好。”

水系修复是格局保护的关键一环。依据《平江图》的水网布局,苏州对平江河、柳枝河等历史水系进行了系统性疏浚,累计疏通河道 2000 多米,恢复了中张家巷河河道,并对驳岸进行生态化整治。如今的平江河,河水清澈见底,岸边垂柳依依,摇橹船驶过泛起层层涟漪,再现了 “君到姑苏见,人家尽枕河” 的诗意场景。街巷整治同样精益求精,对平江路、大柳枝巷、大新桥巷等 30 余条历史街巷进行立面修缮、铺装改造与景观提升,采用砖、碎石等传统材料,还原街巷 “人字纹”“一字纹” 等传统铺砌样式,让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。

建筑保护更是彰显匠心。白墙青瓦的老宅错落有致,木栅花窗雕工精巧,屋檐下的挂落、门楣上的砖雕,处处彰显着江南匠人的玲珑心思。路边的石桌石凳、河边的石栏、桥栏两端的抱鼓石与云纹石柱,每一处细节都经过时光打磨,却依然保留着最初的韵味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建筑并非孤立的文物,而是与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。许多老宅的院落里种着石榴、栀子,窗台上摆着盆栽,门口挂着晾晒的衣物,生活气息与古建之美完美融合。在这里,明清时期的状元故居与现代的文艺小店相邻而居,民国时期的砖瓦房与新建的便民服务中心和谐共处,历史与现实在街巷间无缝衔接。

钮家巷社区居民宋豫在平江路生活了六十多年,亲眼见证了老宅的焕新与街区的变迁。“以前不少古建大门紧闭、破烂颓败,甚至成了危房,看着就让人惋惜。” 宋豫说,近年来推进的 “古城伙伴计划” 让一批老宅得到修缮保护,空置的方宅经过原真性修复后引入高端酒店,既保留了建筑风貌,又重新发挥了使用价值。作为社区志愿者,她还曾参与老宅的测绘、拍照、登记工作,“看着老房子重获新生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”。这种 “保护为主、合理利用” 的理念,让平江路在 2014 年成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让其先后获评全国首批 “十大历史文化名街”、首批 “中国历史文化街区”、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称号。

二、古今碰撞生花:非遗活化与科技赋能的双重惊喜
如果说完整的历史格局是平江路的根,那么不断创新的文化表达则是它的魂。近年来,平江路在坚守传统的同时,积极探索非遗活化与科技赋能的路径,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,也让 6.3 万游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。

“赛博昆曲娘” 的走红,正是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。这两台昆曲主题仿真机器人于 2025 年 9 月底正式亮相,一台头部还原昆曲旦角 “铜钱头” 造型,搭配黑白色流线型机械身体,科技感与传统美碰撞出独特魅力;另一台则全身装扮成昆曲演员,头饰、戏服、水袖一应俱全,眼神流转和手势开合都模拟得惟妙惟肖。它们不仅能静立迎宾,还能演唱《牡丹亭》《长生殿》等经典曲目的选段,清丽的水磨腔调搭配丝竹伴奏,在古韵悠悠的街巷间流淌,让不少年轻人主动走进博物馆了解昆曲文化。

“我们希望通过科技 + 传统的方式,让非遗文化更贴近年轻人。” 昆曲博物馆负责人温先生介绍,这两台 “数字新员工” 成为馆内人气最高的 “导览员”,每日与游客互动、演唱经典曲目,不少原本只是路过的游客,都被这 “一眼惊艳” 的装置吸引进馆。来自南京的游客陈女士坦言,自己以前对昆曲并不了解,“但看到机器人唱昆曲,觉得特别新奇,就进来听了一场完整的演出,没想到越听越有味道”。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,而是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桥梁,让古老的艺术形式获得新的传播载体。

除了科技赋能,平江路还通过 “非遗 + 节庆”“非遗 + 旅游” 的模式,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。春节期间,街区举办 “墨香迎新岁,福临千万家” 写春联活动,邀请书法家为居民和游客送上定制春联,50 多名居民踊跃参与,宋豫就 “抢” 到了一副饱含福气的春联,贴在自家门上。端午时节,平江河畔会举行龙舟竞渡,两岸游客云集,欢呼声与鼓声交织;中秋之夜,街区的小剧场里会举办评弹专场,艺人弹着三弦、说着吴侬软语,讲述着与月亮相关的江南故事。这些活动不仅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,更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江南的民俗风情。

2025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6 日,平江路畔的仁恒仓街举办 “CJCJ DRAMA” 超级仓街戏剧狂欢周,更是将古今文化碰撞推向高潮。这场持续三周的戏剧盛宴,以平江路为叙事背景,邀请了乌镇戏剧节嘉年华原班剧目及参与澳门艺术节、爱丁堡艺术节的全球知名剧团,在五大开放式剧场呈现 16 场精彩演出。《做翅膀的人》用音乐、木偶、肢体等元素演绎幻想之旅,《垃圾流浪记》结合非遗元素和西式偶剧传递环保理念,《等待娜拉》以独角默剧探索人性的希望与可能。戏剧节打破了场域边界,让艺术走入街头巷尾,游客可以在古巷中偶遇巡游的剧团,在老宅前欣赏沉浸式表演,在平江河畔感受戏剧与自然的交融。这种 “国际戏剧 + 江南古城” 的组合,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,也让平江路的文化内涵更加多元。

中张家巷的 “潮流戏曲之夜” 则为非遗活化提供了另一种范本。作为平江街区内的核心街巷,中张家巷毗邻平江路,拥有中国昆曲博物馆、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两座博物馆及昆曲、评弹两项世界级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传承展示 “江南文化” 的重要载体。2024 年 11 月,“那答儿去・戏梦长巷 —— 中张家巷潮流戏曲之夜” 精彩启幕,昆曲、评弹、苏剧等快闪活动遍布街巷各处,营造出 “戏曲一条街,俯仰皆入戏” 的文化场景。

夜幕降临,四角亭里的评弹《白蛇传・赏中秋》、河南岸的昆曲《牡丹亭・惊梦》、东坡桥的民乐合奏、博物馆门口的苏剧《醉归》,让游客在漫步中沉浸式感受戏曲魅力。苏州戏曲博物馆还延长开放时间,推出夜间免费导赏活动,文创市集上的国潮好物、戏曲配饰更是让传统文化 “可带走、可收藏”。未来,这项活动将根据时令节气、节假日不定期举办,进一步增强街巷戏曲集聚效应。

此外,平江路还通过多元传播渠道扩大文化影响力。借助喜马拉雅电台推出 “夜读平江” 栏目,让听众在声音中感受古城韵味;定期开展 “冬至大如年”“平江晒书节” 等传统节庆活动,不定期举办 “我在姑苏遇见大师”“书海夜航” 等沉浸式文化推介项目;设立苏绣、缂丝、制扇等非遗展示和体验区,让游客近距离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精妙;开发 “云游苏州” 等手游,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在娱乐中了解姑苏文化的新途径。2023 年,平江街区(公共文化空间品牌)入选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,“非遗进平江历史街区” 项目荣获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,这些荣誉正是对其文化创新实践的最佳认可。

三、烟火共生之道:原住民与游客的双向奔赴
平江路的成功,不仅在于它保护了历史文脉、创新了文化表达,更在于它实现了原住民与游客的和谐共生,让古城的烟火气成为最动人的风景。在这里,8000 多户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与每年超百万的游客流量完美契合,没有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冲突,只有相互包容、彼此成就的温暖。

对于原住民来说,平江路不仅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,更是不断升级的幸福空间。近年来,街区在保护风貌的同时,大力完善便民设施,让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。钮家巷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里,老人们可以免费量血压、测血糖,银发餐厅提供低盐低油、营养均衡的饭菜,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订餐到家服务。社区新开的澡堂专门为老人提供助浴服务,解决了高龄老人洗澡难的问题。停车难曾是拥挤小巷的痛点,社区通过盘活闲置空地修建停车场,并与隔壁商业广场合作推出优惠停车政策,有效缓解了居民停车压力。

环境的改善让居民的幸福感持续提升。“以前河道有点浑浊,夏天还会有异味,现在河水清了,晚上在河边散步特别舒服。” 居民王老伯说,经过整治后的平江河,不仅恢复了水清岸绿的风貌,还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。街巷的绿化也不断升级,古树名木得到精细化养护,新增的口袋公园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绿意。与此同时,街区的治安防控也不断加强,高清摄像头全覆盖、志愿者常态化巡逻,让居民生活得更安心。

对于游客来说,原住民的存在让旅游体验更加真实可感。在平江路,你可以走进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面馆,品尝地道的苏式汤面,老板会热情地告诉你 “宽汤、重青、免浇” 的苏式吃法;你可以在巷口遇到摆摊卖苏绣的阿姨,她会耐心地向你讲解苏绣的针法与门道;你还可以在老宅改造的咖啡馆里,一边喝咖啡,一边欣赏窗外的江南景致,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。这种 “生活化的旅游”,让游客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成为古城生活的参与者、体验者。

商业与生活的平衡,是平江路保持活力的关键。街区内的商铺既有苏绣、缂丝、制扇等非遗手工艺品店,也有文艺书店、特色咖啡馆、创意文创店,还有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杂货铺、水果店、理发店。这些商铺大多体量不大,装修风格与街区风貌相协调,没有大型连锁品牌的过度入侵,保留了独特的市井气息。为了避免过度商业化,街区对商铺的业态、装修、招牌都有严格的规范,确保商业发展不破坏古城风貌。

原住民与游客的双向奔赴,让平江路充满了温暖的故事。宋豫作为社区志愿者,经常会为游客指路、介绍街区历史,她笑着说:“游客们对这里的文化很感兴趣,听我讲老苏州的故事,他们听得认真,我也说得开心。” 有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:“在平江路迷路时,遇到一位老奶奶,她不仅给我指了路,还邀请我去家里喝了杯茶,感受到了苏州人的热情好客。”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动,让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,而是成为一次温暖的相遇。

这种和谐共生的模式,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。在苏州获评第三届 “李光耀世界城市奖” 时,提名委员会主席马凯硕评价:“苏州在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中成功获得了平衡,成为一个宜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。” 平江路作为苏州古城保护的典范,用实践证明:历史街区的活化不是简单的旅游开发,而是要实现生活、文化、商业、旅游、社区的和谐共融,让古城既能 “留得住乡愁”,又能 “吸引来游客”。

四、古城复兴启示: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平江样本
平江路的爆红,并非偶然,而是苏州多年来坚持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必然结果。这个拥有 2500 年历史的古街区,不仅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,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城复兴的智慧与路径。

坚持整体保护、活态传承,是平江路成功的核心原则。不同于许多地方对历史街区 “碎片化保护”“博物馆式保护” 的做法,平江路始终坚持保护街区的整体格局、历史风貌和生活气息,将 8000 多户原住民保留下来,让古城成为 “活着的文化遗产”。这种 “活态保护” 的理念,让历史街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现实生活的载体,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衔接。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平江路 “通过水网修复与街巷整治保护街区历史格局风貌” 的做法,列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,向全国推广。

坚持文化为魂、创新为翼,是平江路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。平江路没有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,而是通过科技赋能、节庆活动、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方式,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、贴近年轻群体。“赛博昆曲娘” 机器人、潮流戏曲之夜、国际戏剧节等创新实践,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,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。这种 “传统文化 + 现代创新” 的模式,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坚持以人为本、和谐共生,是平江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。平江路的保护与活化始终围绕 “人” 展开,既要满足原住民的生活需求,提升居民的幸福感、获得感,也要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,提供真实、优质的旅游体验。通过完善便民设施、规范商业业态、促进居民与游客的互动,平江路实现了生活、文化、商业、旅游、社区的和谐共融,让古城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着烟火气与生命力。

平江路的实践,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,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,是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。平江路用 2500 年的历史底蕴、数十年的保护坚守、不断创新的文化实践,给出了答案:历史文化街区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,而是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;古城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,而是在保护中发展、在发展中保护,让历史文脉得以传承,让现代生活得以安放,让古城成为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幸福空间。
夕阳西下,平江河上的摇橹船渐渐靠岸,“赛博昆曲娘” 的吟唱声与评弹艺人的弹拨声渐渐平息,大儒巷的梅花糕小摊依然冒着热气。6.3 万游客带着对江南水乡的眷恋陆续离开,8000 多户原住民的生活仍在继续。灯光亮起,古城的轮廓在夜色中愈发清晰,白墙青瓦倒映在河水中,如梦如幻。平江路的故事,是中国古城复兴的一个缩影,它告诉我们:只要坚守初心、创新思路、以人为本,历史文化遗产就一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成为滋养城市灵魂、承载民族记忆、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。而这份属于平江路的智慧与经验,也必将在更多城市生根发芽,让更多古城重获新生,让中华文化的根脉绵延不绝。
联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